下半年股市中期调整难免 时间逾半年 最低到2700点
0
———2007年下半年沪深证券市场展望 ~y Dl& S @w%kOX ●构成股市新一*上升周期的主要基础就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和人民币升值,尤其是人民币升值对股市上涨构成最强劲支撑。 kVeY} 8 @G=:@; ●如果目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措施释放出的信号仍然无法抑制目前股市的非理性繁荣和结构性泡沫,管理层将会考虑出台更明确和更有力的措施,直至对股票市场产生实质性影响。如果正是这样,股票市场必将产生一次较大的修正。 Tz:,l$ ]We0 RD"+ ●预测2007年下半年,市场首先展开结构性调整,公募基金配置的蓝筹品种会有较好的表现,市场高点在4300-4450点区域,后市仍然会有动力再次上试4335点前期高点,甚至会创出4450点新高。 )g&nI<Mh ),o=~,v: ●预测市场中期调整不可避免,在结构性调整结束,完成对蓝筹品种充分估值后,市场最终将从结构性调整进入中期调整,调整点位预计在2700点区域附近,时间跨度在6-12个月左右。 M_?B*QZJI
3<Z@!ft8 ⊙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 K)Ya%%6[U# fP;I{AiN~ 一、宏观面:未来走势趋于复杂 }
?+0s=Z isnpSN"z 1、经济指标 8SiWAOQAL 2*-qEUl1 据5月份公布的经济数据分析,指数继续保持较强劲的上升势头,当前经济运行继续处于上行通道,但未来走势趋于复杂。 *|+$7j C3<_0eI 根据央行年初设定的目标,今年CPI的增幅上限应控制在3%以内,3%成为央行加息的警戒线。按照市场最新的预测,6月份CPI在5月3.4%基础上继续上扬不可避免,而3.5%将成为铁定加息的高压线。中国经济未来通胀压力较大,货币紧缩政策压力显现。 `]&'yt Cb|R 2、对外贸易 /HSg) @71y:)W< 5月份我国顺差达224.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73%,比4月净增54.7亿美元。今年1至5月,中国贸易顺差累计达到857.2亿美元,接近去年全年中国贸易顺差1775亿美元的一半。这说明到目前为止,国家抑制出口的相关政策还没有见效。在目前国内市场吸纳能力增长比较有限情况下,高额顺差状况短期内很难改变,预计今年全年贸易顺差应该达到2000亿美元以上。为了控制贸易顺差,我国还是要加快人民币的升值幅度,人民币升值比较缓慢的话,那么我国的整个外汇政策就会比较被动。 c!$~_
?] i&}LuF8 3、日元贬值 ;$r!eFY; Ej@N}r>X 在全球主要货币对美元纷纷不断升值背景下,5月份日元兑一篮子主要货币加权平均真实有效汇率却创1985年9月“广场协定”签订以来最低水平。日元贬值的客观结果是进一步恶化了人民币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并严重加剧全球失衡。今年3月份,日本对华贸易3年来首次出现顺差。 Hc0V4NHCaL TU| 0I 二、政策面:调控信号不能忽视 PB:r+[91 AUU(fy#< 1、利率 YL4yT`* |L)qH"Eo 目前,全球各地都受到加息威胁,先是欧洲央行宣布加息0.25%,继而新西兰央行也宣布升息25个基点,将利率提升至发达国家中最高的8%,英国央行很可能继续加息,我国香港近期也受同业拆息高企影响,市场一直担心迟早会加息,环球加息潮似乎已经来临。面对CPI过快过高指标、流动性泛滥压力、资产价格上涨过快过猛情况,尤其是解决流动性已成为央行主要任务,这说明中国加息周期已经来临,预计今年央行对存款利率还会加27到56个基点,存款准备金率仍再提高至12%-12.5%。利率作为一种前瞻性的手段,对于经济和股市的影响一般将滞后6-12个月左右。 :r_/mzR# <U/r U9O 2、汇率 !NhVPb, ,ce$y4%( 统计数据显示,5月份人民币升值呈加速之势,当月0.74%的升值速度是中国自2005年7月开始汇改以来最大的单月涨幅。预计人民币升值将进一步加速,今年全年升值6%,明年全年升值7%。人民币加速升值对股市构成重大利好,构成股市新一*上升周期的主要基础就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和人民币升值,尤其是人民币升值对股市上涨构成最强劲支撑。按目前的升值速度,至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比价将升至5.5-6比1,这表明5年左右的黄金牛市确是可以期待的。 ;Ac!"_N?7 aXD|XE% 3、调控 Ys%d V#PT.,Xa. ]@msjz' 在6月上旬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会议就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提出要稳定、完善和落实宏观调控各项措施,货币政策要稳中适度从紧,其中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的主要有以下几条:1、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反弹;2、控制对外贸易顺差过快增长;3、努力缓解流动性过剩矛盾;4、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这是近年来我国在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前提下,首次提出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取向,国务院发出了全面调控信号,特别是针对流动性过剩和价格上涨压力。预计更多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会出台,并且随着经济运行的深化,宏观调控的覆盖范围将会扩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