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证券内幕交易案升级
0
广发证券内幕交易案升级 (,ik:j lxCAZa\ S,C c0)j> 6月5日下午至6月6日凌晨,十余名广发证券工作人员陆续被GAN人员带走“协助调查”。这一动向表明,广发证券借壳延边公路过程中涉嫌内幕交易一案的调查业已正式升级。 5Ok3y|cEx BeLqk3'/ 8日下午,广发证券人士接受《财经》采访时,仍书面作复“广发证券目前没有收到GAN部门任何正式传召或司法调查,也没有任何人员接受过司法传讯,更无员工被拘消息,公司业务一切正常有序开展”。但据《财经》了解,截至8日周五晚,参加“协助调查”的十余人仍未返回。 }A]eC
r\#nBoo( 6月5日下午至6月6日凌晨,十余名广发证券工作人员陆续被GAN人员带走“协助调查”。这一动向表明,广发证券借壳延边公路(深圳交易所代码:000776)过程中涉嫌内幕交易一案的调查业已正式升级。 J+Fev.9> j^;P=L0= 《财经》获悉,因该案影响重大,国务院高层早作明确批示,务必严查此案。消息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受GAN部指示,广东省GAN厅经侦局已成立专案小组。 [3sZ=)G XZ{rKf2 8日下午,广发证券人士接受《财经》采访时,仍书面作复“广发证券目前没有收到GAN部门任何正式传召或司法调查,也没有任何人员接受过司法传讯,更无员工被拘消息,公司业务一切正常有序开展”。但据《财经》了解,截至8日周五晚,参加“协助调查”的十余人仍未返回。 WO{7/h</ }ng?Ar[ 此前的5月29日,中国证监会通过当晚央视“新闻联播”长约一分钟的播报,向社会通报了广发证券借壳延边公路过程涉嫌内幕交易调查的初步结论—— <KK.f9^o( u,nn\>Y “我们重点调查了广发证券部分当事人涉嫌内幕交易及其他形式的犯罪线索。在本案中,我会已将涉嫌犯罪的证据和线索移送GAN机关,提请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Sk"hqF.2 ]'?Ue7 6月1日,广发总裁董正青辞职。随后,包括董正青在内的广发高管长篇累牍地向媒体解释此案不涉及公司员工,更非公司行为,不会改变广发借壳上市之决心,云云。 FfxD=\ 5!S#}=f= 然而,在监管***与司法部门就广发证券内幕交易案给出完整调查结果之前,这只能是广发单方面的诉求。 gvc/Z <Y 6FJ*eWPC 广发证券自2006年初筹划借壳上市。当年6月5日,延边公路发布公告称,其与广发证券正就借壳进行接触。然而早自当年3月起,延边公路股价即已出现异动,在此公告发布前,已出现了11个涨停板。因此,延边公路在2006年6月3日被停牌;9月26日,借壳上市方案公布,10月11日复牌后又连拉三个涨停,10月20日被再次停牌至今。 =-~))!( {}8C/4iP 针对这一异象,深圳证券交易所于2006年7月即率先进行调查。当年10月,证监会稽查局再派员赴广东展开调查,由广东省证监局配合。立案调查直到今年5月前后仍在继续,证监会稽查局人员曾赴吉林长春,传召延边公路第一大股东吉林敖东(深圳交易所代码:000623)的高管谈话问讯。 g\q4- <wb6)U. 《财经》记者获悉,在“新闻联播”发布有关广发的调查进展之前,GAN部证券犯罪侦查局已经制订了详细的调查计划,其中包括将涉案者控制归案。但消息公布后,原计划需要重新调整。 -"S94<Y m&b1H9ymd 由于两次停牌至今,延边公路的实际交易日有限,所有的股东账号、资金账号乃至交易指令发出的IP地址,都清晰在案。“彻查此案绝非难事,关键在于监管***的决心。”一位知情人士称。 @%*2\8}C! !s^XWsb8 q9p31b3 TBrwir YlUh|sK7m B6;>V`! “内幕”风波 d(XOZF Q\}-MiI/ 当事态从证监会的“突然”通报发展到董正青辞职,广发证券上下已并不意外。 SrB>_0** _68vSYr “此事已经传了很长时间,”广发证券内部一位人士称,“我们都做好了心理准备。” XkkzY5rxOc JIw?]xa* 这一“心理准备”,指的是广发案只以董正青辞职作结,广发继续完成借壳上市方案。这是业内从去年底流传至今的说法。 MRXw)NAw iPV-w_HQ 早在去年7月31日,深交所市场监察部向广发证券发出调查函,调查广发证券客户中持有延边公路的所有账户资料,包括账户实际控制人和资金背景。此后,关于广发借壳涉嫌内幕交易的传闻四起。 &]LpGl i$p2am8f 《财经》记者较早前也从多方获悉,监管部门已经查出广发证券部分高管的亲属,早于借壳公告前,即已购入延边公路股票。然而,“证券公司高管通过内幕交易,建‘老鼠仓’获利,在市场上司空见惯,大家都不以为然。广发证券自己也没想到事情会那么严重。”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表示。 j1qU 4#Y oJ*
,a “去年10月,证监会派人来广东调查此事,广东证监局由稽查处配合联络;至今年元旦左右,证监会先后派员来调查过数次,过程很保密。”上述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L 1+j gE
$Uv*Gj 他还表示,“无论是操纵股价还是建‘老鼠仓’,调查的难点通常在于很难取证。但对广发证券的调查显示,某些涉嫌内幕交易的操作手法并不缜密,相当程度上显示出违规者对于今后被调查的可能毫无防范。” rr2!H%: +6l#hO7h 该案进入监管层调查视野早于杭萧钢构和上投摩根唐建案。假如证据确凿,广发借壳一案,将成为中国券商第一起涉嫌内幕交易案。券商普遍对“内幕交易”不以为然的时代亦将过去。 P_0[spmFU ?H,f|nc “证监会现在查得相当严,不仅上市公司,还包括证券公司。我们经常能收到证监会下发相关警示性文件。在目前市场过热的情况下,证监会可能希望通过一些加强监管的信号来防范市场风险。”广东省证券界一位人士分析。 =n,1* M*qE)dZjS Q0Do B boCi*] 2A@oa
9 *k_<|{>j( 董正青其人 WEX7=^k9 ~E((n 现年44岁的广发证券总裁董正青,是卷入内幕交易调查的主角。 _aOs8#(X 0{%@"Fb0O 今年6月1日,在广发证券通报重大事项的内部会议上,董正青说明了自己辞职的理由:一是没有实现广发证券借壳上市预期的工作目标;二是在广发证券借壳延边公路上市以及股权变动的过程中引起了负面影响,负主要责任。 ubfh4 ^^7@khmNl 尽管董正青承认其弟持有延边公路股票,却拒绝承认自己透露消息、参与内幕交易。在辞职前夕,董正青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表示:“对于广发借壳延边公路一事,我从来没向家人、亲属透露,至于他们是否买、为什么要买,我当时确实一点也不知情。”
?wlRHVZ
]UEA"^ 6月8日下午,《财经》记者拨通了董正青的电话。对于记者的采访要求,董不置可否,只是要求记者联系广发证券宣传部门。 %qo.n v W|Sab$h 此次并非董正青首次遭遇监管机构调查。早在2006年2月,证监会曾下发了一份通报批评,指出董正青在没有向外界和监管机构如实披露的情况下,以他自己为实际控制人的广州市格瑞实业有限公司受让了广发证券2.45%的股权。自此,董正青深陷调查,市场亦不时传出其“出事”、“被双规”之传闻。
Iox )- CJCxL\ 尽管因此事备受诟病,直到2006年5月,董正青才从广州格瑞退出。 WkE="E}
.%7Le|Fb" “我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在做了公司的总裁之后没有把自己的股权从广州格瑞中及时退出。”董正青近日向媒体如此解释此事。 g
(X`.0 6{^\7` 自2003年正式成为广发总裁以来,董正青是广发的权力核心,公司内外多评价他“精明强干”;但也有熟悉的人表示,董属于性格强势的“粗人”。 +D4m@O qD\9h`a 在媒体面前,广发证券高层包括董正青本人总是不断强调,广发借壳受阻以及内幕交易事件,源于内部人不断地向监管部门举报。 1$Q[
%9 Yb`b/BMR 1993年,董正青辞去暨南大学金融系任教之职,进入当时成立仅两年的广发证券前身广东发展银行证券部,成为广发证券创始人陈云贤的得力助手。 (0#$%US\ l,]%D 2002年底,陈云贤转任广东省佛山市常务副市长,原广发银行副行长王志伟受广东省委组织部任命,“空降”广发证券,出任董事长。副董事长、总裁方加春未能顺利继任,一年后淡出,加盟香江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广发证券6.17%),现为德恒证券总裁。 ?Y
-;781 p&V64L:V 王志伟和方加春两人的变动,改变了广发证券的高层格局,也造成了广发今日管理层内部的微妙情势。自王志伟出任广发董事长后,与总裁董正青在公司经营管理问题上屡有分歧,这已是广发内部公开的秘密。 m:`M&Xs& - E
GZ 2004年9月间,中信证券发起要约收购,意欲获得广发证券控股权。大敌当前,董正青和王志伟短暂结盟,率领广发证券全体员工入股,紧急成立吉富公司,总计收购广发证券股份12.55%,成为第三大股东(参见《财经》2004年第18期“逐鹿广发证券”),中信最终告退。 IAGY-+8e m
F~]P8 此后,谋求上市逐渐成为董正青的目标。“借壳上市方案的主导者是董正青和李建勇。”广发证券内部人士介绍。 =O"]e/CfO "0Z/|& 在董正青辞职后,李建勇接任总裁之职,并向媒体表示,广发证券仍将继续借壳之路,等待证监会的审批。 =y@0il+V GRYw_}Aa w{dRf!b69 `?R{sNr. _*?qOmf= '" %0UflJS 失足之恨 f 42F@M(: R_g(6l"3R^ 从董正青辞职到今日司法机关启动的正式调查,已大大超出了广发员工的原先估计。 aXq ig&: BF2U$-k4 现在看来,如果广发证券当初直接IPO上市,也许不会有今日混乱的局面。 DpA)Vdj o!~XYEXvUa 董正青在披露借壳方案之时曾对媒体称,广发证券原本一直坚持IPO,因为借壳成本比IPO要高得多。“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股东急于上市的要求,加上2003年的业绩不怎么理想,我们才开始考虑借壳这条路径。” L[9K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