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很多栋笃笑(可能算是粤式相声,或中式Talk show),小有感想。
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中国内地的绝大多数地区都是以相声小品作为舞台即兴幽默表演(其实我对相声小品的这个“即兴”性一直保持高度的怀疑),而只有粤港澳这一小撮语言文化不被中央同化的顽固蛮地发展出“栋笃笑”这个玩意。按理说,栋笃笑和相声小品,只有表演的语言不同,内容形式应该是一样的,都是胡侃大山然后来逗乐观众的。
实际上,很不同。
我会有这样的疑惑,中国那么大片区域都是搞相声不搞栋笃笑的,况且相声也搞了那么多代人了,栋笃笑也就是近2代人的新玩意,那么相声可以说是“艺术土壤广袤肥沃而且源远流长”了。而事实却是(当然是我个人感官的事实),你如果能听懂粤语,能欣赏栋笃笑,你会发现相声远比栋笃笑落后很多年。
【表演形式】
很显然的,你看一个2010年出炉的相声或小品(从春晚也好,其他节目也好),再看一个1990年的,你会发现两者除了题材内容不同,表演形式是完全一样的,包括表演者的口吻、表情、动静、去制造幽默引起爆笑的那些细节伎俩,如无意外纯属雷同的。但你随便看一个栋笃笑艺员(例如黄子华)在90年代的栋笃笑和千禧年之后的作品,你就会发现这根本是2个时代的东西,甚至因为看了近几年的作品然后就觉得10年前的作品很落伍了而不想看了。无疑,栋笃笑借西方Talk show意念发展到现在,从单纯的耍嘴皮“南方相声”,已演变出更多丰富的舞台表现形式(例如我下面分享的林海峰作品),而选材更是追随社会生活的最潮流。
【选材差异】
这里不得不提到两者的选材差异。北方相声也挖掘当代的社会热点,无论是日常生活或少量【www.canton8.com不良信息过滤】,但总不够栋笃笑来得细腻、深入,基本上就是“捡了网络、媒体的口水”(这不是我说的,是网民对春晚小品的评价)。而栋笃笑,生活方面的可见我刚分享的林海峰以结婚为主题的长达3小时的栋笃笑,3小时细腻挖掘现代人缔结婚姻的方方面面;而【www.canton8.com不良信息过滤】生活则可见今年5月3日广州的时事评论名嘴郑达和陈扬在中山纪念堂的栋笃笑(目前只看了网上的节选的关于拆迁、跳桥的)。
【即兴VS背台词】
相声小品,发展到现在我还没见过有哪个作品能够在舞台即兴表演的,就如同他们的选材和题材能够表现的深度一样,台词也是预先审好的,表演者只能小心翼翼地记着背着,将自己局促在狭小的舞台上演自己的独角戏,因为台下坐着的不只是观众还有领导。
栋笃笑就不同了。虽然主题框架定好了在那里,但细节表现上却有很大的即兴发挥空间,无论是台词,还是跟观众的互动。有时一部栋笃笑看到中间,甚至还会怀疑这到底有没有框架,还是只是表演者个人的胡诌,看到最后才发现那些地方都是有主题线索串起来的。
【原因剖析】
之前说过了,相声小品的根基比栋笃笑雄厚那么多,最后却让我感觉远不如栋笃笑,一直是个困惑。后来看到韩寒反复在说的,文化管制对文化创造力的摧残,我觉得我开始明白了。
于是我突然很庆幸,庆幸粤语不是目前中国这个政府的官方语言,庆幸中国有那么多人都不会粤语,因为这样我就可以庆幸那些进行文化审查的官员里面也有很多人是不会粤语的,或者并不熟习粤语,这样我们的作品遭到的审查力度就不会那么大,过滤掉的精华就少了很多。
我到最后真的很想说,目前的相声小品做得不如人意,确实我自己也挺腻烦的,很多人也觉得审美疲劳了,但我很想说,那不是作品的错,不是创作者的错,原因也许只是,他们没有我们那么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