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中华饮食文化演变史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无名小卒
级别: 普通人

多谢发贴的人[1693]

 中华饮食文化演变史

0
中華飲食文化演變史 9H~2 iW,Q;  
04K[U9W3  
中華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既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傳統文化這個大系統中獨具特色和個性的一個分支。從50多萬年前北京人用火燒烤食物開始,中國人民就開始了飲食文化的演變歷史。 /|<Pn!}J  
Qm-I=Rh+  
  石磨的普及 )8cb @N  
jmp0 %:+L  
  從新石器時代直到殷商時期,對穀物的加工一直比較原始簡單。先民們透過碾盤、碾棒、杵臼等對穀物進行粗加工,難以提供大量去殼凈米。到了周代,石豈的出現,是穀物初加工方法的一次飛躍。石豈,即石磨。穀物的初加工,由以碾舂為主變為以磨為主。隨著石磨的普及,周人的飲食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   Z<wJ!|f  
i;flK*HOZ9  
  肉類開始加工 t5| }0ID-  
$ Jz(Lb{  
  與穀物加工相比,周代的肉類加工更為考究。而且,作為對肉類初加工的選割,與後期烹制具有同樣的重要性。尤其是周王室貴族在祭祀、宴會時所享用的各種肉類,其選割及烹制,由專設的官署“內饔”與“外饔”執掌。周人已完全懂得選擇無病、無特殊腥臊異味而又健壯的畜禽,並辨別畜禽各部位,然後施行宰割。在進食時,各式各樣的菜肴都有固定的位置,取食也按一定程式進行,這些都是由肉類所切割成不同形狀所決定的。   kB)u@`</mV  
Wbq0K6X  
  八珍的出現 J ~]Y  
_VUG!?_D$5  
  周代“八珍”的出現,標誌著烹飪形成為一門重要的藝術,顯示了周人的精湛技藝和食飲的科學性。以炮豚為例,首先將小豬洗剝幹凈,腹中實棗,包以濕泥,烤幹,剝泥取出小豬,再以米粉糊遍涂豬身,用油炸透,切成片狀,配好作料,然後再置於小鼎內,把小鼎又放在大鑊鼎中,用文火連續燉三天三夜,起鍋後用醬醋調味食用。這一道菜先後採用了烤、炸、燉等三種烹飪方法,而工序竟多達十餘道。“八珍”開創了用多種烹飪方法製作菜肴的先例,後世令人眼花撩亂的各種菜肴,均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甚至在菜名上也襲用“八珍”,至今還有“八珍糕”、“八珍面”、“八寶粥”之類。 H zMr  
oimM)Yo  
  四大菜係誕生 r|_@S[hZg  
qj7 }]T_  
  春秋戰國時期,各個民族的互相融合,在飲食文化上逐漸形成了南北兩大風味。在北方,古齊魯飲食文化歷史悠久,烹飪技術比較發達,形成了中國最早的地方風味菜——魯菜的雛形。 P=[_W;->}  
VLfc6:Yg  
  在南方,楚人統一了東南半壁江山,佔有今天的“魚米之鄉”。“春有刀鱭,夏有鰣,秋有肥鴨,冬有蔬”。一年四季,水產畜禽菜蔬聯蹁上市,為烹飪技術發展提供了優越的物質條件。由於又融匯了南方很多民族的民風、民俗和飲食習慣,逐漸形成了今天蘇菜的雛形。 E0*KKo%  
Ka_g3  
  在西邊,秦國佔領了古代的巴國、蜀國,接著派李冰將水患之鄉改造成“天府之國”,加之有大批漢中移民的到來,結合當地的氣候、風俗以及古代巴國、蜀國的傳統飲食,產生了至今影響巨大的川菜的前身。 ` pYyr/  
KB"N',kG  
  秦國的統一大業進行到後期,秦末發兵兼併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國。漢高祖十一年受封為南越王。利用廣州地處東南沿海,珠江三角洲氣候溫和,物產豐富,可供食用的動植物品種繁多,水陸交通四通八達的優勢,建立了嶺南的【www.canton8.com不良信息过滤】、經濟、文化中心。這裏飲食比較發達,目前廣東的飲食文化,其實就是由趙佗將中原地區先進的烹飪藝術和器具引入嶺,結合當地的飲食資源,使“飛、潛、動、植”皆為佳肴,並流傳至今,形兼收並蓄的飲食風尚,產生了粵菜。 Q}: $F{  
5|jsv)M+  
  至此,後稱“四大菜係”的魯菜(包括京津等北方地區的風味菜)、蘇菜(包括江、浙、皖地區的風味菜)、粵菜(包括閩、臺、潮、瓊地區的風味菜)、川菜(包括湘、鄂、黔、滇地區的風味菜)雛形已經初成。 !X[P)/?b0+  
: 5X^t  
吃在漢唐 hh-a+] c0  
~n~j2OE  
  隨著中國統一局面的完全誕生,漢朝皇帝擁有當時全國最為完備的食物管理系統。負責皇帝日常事物的少府所屬職官中,與飲食活動有關的有太官,湯官和導官,它們分別“主膳食”、“主餅餌”和“主擇米”。這是一個人員龐大的官吏系統。為皇帝和後宮膳食開支相等於漢代中等水準百姓二萬戶的家產。 .O pG2P  
Y3 \EX  
  在此時期中國飲食文化的對外傳播加劇了。張騫等人除了從西域引進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蘿蔔、石榴等物產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葉等物產以及飲食文化傳到了西域。今天在原西域地區的漢墓出土文物中,就有來自中原的木制筷子。我國傳統燒烤技術中有一種啖炙法,也很早透過絲綢之路傳到了中亞和西亞,最終在當地形成了人們喜歡吃的烤羊肉串。 O'Q,;s`uC  
x[y}{T  
  唐代的長安是當時世界文化的中心,為各民族飲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提供了便利。胡族和漢族傳統的飲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食肉飲酪”開始成為漢唐時期整個北方和西北地區胡漢各族的共同飲食特色。 SajG67  
=.qX u+  
  今天日常吃的蔬菜,大約有160多種。但在比較常見的百餘種蔬菜中,漢地原產和從域外引入的大約各佔一半。在漢唐時期,中原內地透過與西北少數民族交流,引入了許多蔬菜和水果品種,如蔬菜有苜蓿、菠菜、蕓苔、胡瓜、胡豆、胡蒜、胡荽等,水果有葡萄、扁桃、西瓜、安石榴等,調味品有胡椒、沙糖等。與此同時,西域的烹飪方法也傳入中原。 TILH[r&Jg  
mKqXB\<  
  在漢代傳入的諸種胡族食品到魏晉南北朝時,已逐漸在黃河流域普及開來,受到廣大漢族人民的青睞,其中尤以煮或涮羊、烤全羊最為典型。 ;Nw)z S  
0v,fY2$c  
  漢唐時期也是中國傳統飲食方式逐漸發生變化的時期。東漢以後,胡床作為一種坐具從西域傳入中原地區,漸被普遍使用。由於坐胡床必須兩腳垂地,這就改變了漢族傳統跪坐的姿式。從魏晉南北朝開始的家具新變化,到隋唐時期也走向高潮。這一方面表現為傳統的床榻幾案的高度繼續增高;另一方面是新式的高足家具品種增多,椅子、桌子等都已開始使用。桌椅出現以後,人們圍坐一桌進餐也就是自然之事了。  I.'/!11>  
8 (ot<3(D  
  唐朝與域外飲食文化的交流非常多,人們的物質生活都有一種崇尚西域的風氣,飲食風味、服飾裝束都以西域各國為美,崇外成為一股不小的潮流。當時的長安,胡人開的酒店也較多,並伴有花枝招展的胡姬相陪,李白等文人學士常入這些酒店,唐詩中有不少詩篇提到這些酒店和胡姬。酒家胡與胡姬已成為唐代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   5\EnD, y  
Om*(dK]zHQ  
  茶食在遼金 e"%uOuIYX  
[C/{ru&E  
  隨著茶葉的交易,茶食也深入到遼金民族的日常生活中。金人在人生重大的婚姻典禮中,都以擺上茶食為正規。而所謂茶食,只不過是先進一種像漢民族常食用的“寒具”,即炸麻花之類的大軟脂、小軟脂的食物,次進一盤蜜糕。只有待整個宴會結束,對待來參加婚禮的上客,才端上“建茗”。茶葉成了只有富者才能啜之的飲料,而粗者只能喝乳酪。 NM9,AG  
W ' ~s  
  忽必烈的涮羊肉 VJP#  
O+|ipw*B%  
  到了元朝,帝國的疆域發展到前所未有的廣大,也帶來了飲食文化的廣闊發展。這一時期,涮羊肉在忽必烈的推捧下誕生;月餅,已經成為中秋不可少的一道點心;元大都成為有史可考的第一家烤鴨店的發源地;產生了至今眾人都願意品嘗的名菜——烤全羊。 )4h|7^6ji  
+_{cq@c  
  而蒙古人西征以及元朝時期以各種身份從波斯、中亞細亞和阿拉伯等地大批簽發或自願東來的各族穆斯林,與當地民族融合成為了元朝的一個新的民族——回族,並與其他穆斯林民族創造和發展了中國的清真飲食文化。 ,zuS)?  
 "UreV  
  宮廷的奢靡 3d]~e  
^<Gxip  
  明代的宮廷飲食奢靡無度。宮中的菜蔬有滇南的雞樅,五臺山的天花羊肚菜,東海的石花海白菜、龍須、海帶、鹿角、紫菜等海中植物;江南的蒿筍、糟筍等,遼東的松子,薊北的黃花、金針,中都的山藥、土豆,南都的苔菜,武當的鶯嘴筍、黃精、黑精。北山的核桃、棗、木蘭菜、蔓青、蕨菜等,其他各種菜蔬和幹鮮果品,土特產等,應有盡有。 gKcBx6G Q  
-L4G)%L\  
北京的宮廷菜 d#XgO5eyO  
>tPf.xI|l  
  全國各地的風味菜,多年來在北京匯集、融合、發展,形成獨特的京菜。過去北京有皇家、王公貴族、達官貴人、巨商大賈和文人雅士,由於社會交往、禮儀、節令及日常餐飲的需要,各色餐館應運而生,宮廷、官府、大宅門內,都雇有廚師。這些廚師來自四面八方,把中華飲食文化和烹飪技藝充分施展發揮。宮廷菜是指清朝皇宮中禦膳房的菜點,也吸收了明朝宮廷菜的許多菜點,尤其康熙、乾隆兩個皇帝多次下江南,對南方膳食非常欣賞,因此清宮菜點中,已經吸收全國各地許多風味菜,和蒙、回、滿等族的風味膳食。宮廷菜已享譽海內外,有天下第一味之美譽。北京烤鴨,是宮廷菜中一種,風味獨特,名揚四海。  xAl 8e  
nW*cqM%+  
  官府菜的演變 UmvnVmnv  
#t;]s<  
  官府菜是北京菜的特味之一。過去北京官府多,府中多講求美食,並各有千秋,至今流傳的潘魚、宮保肉丁、李鴻章雜燴、組庵魚翅、左公雞、宋嫂魚羹、北京白肉等,都出自官府。北京譚家菜頗有代表性,出自清末翰林譚宗浚家,後由其家廚傳入餐館,稱為“譚家菜”。近年出現紅樓菜,也是官府菜。京菜融合八方風味,因此烹調手法極其豐富,諸如烤涮爆炒,炸烙煎火靠,扒燒燎,蒸煮汆燴,煨燜煸熬,塌燜腌熏,鹵拌熗泡,以及烘焙拔絲等等。   n.qT7d(  
0e+#{k  
  滿漢全席大餐 /t`,7y 3T  
=PQ4S2Q  
  滿漢全席是滿漢兩族風味肴饌兼用的盛大筵席。是清代皇室貴族,官府才能舉辦的宴席,一般民間少見。規模盛大高貴,程式複雜,滿漢食珍,南北風味兼用,菜肴達三百多種,有中國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譽。北京禦膳飯店曾將滿漢全席分為六種:蒙古親潘宴、廷臣宴、萬壽宴、千叟宴、九白宴、節令宴。 X.S<",a{qz  
f^* Yqa  
  滿漢全席聚天下之精華,用材不分東西南北,飛禽走獸,山珍海味,儘是口中之物,清代的滿漢全席,有所謂山、海、禽、草“四八珍”。“山八珍”指駝峰、熊掌、猩唇、猴腦、猩唇、象鼻、豹胎、犀尾、鹿筋;“海八珍”指燕窩、魚翅、大烏參、魚肚、魚骨、鮑魚、海豹、狗魚(大鯢);“禽八珍”指紅燕、飛龍、鵪鶉、天鵝、鷓鴣、彩雀、斑鳩、紅頭鷹;“草八珍”指猴頭、銀耳、竹蓀、驢窩蕈、羊肚蕈、花菇、黃花菜、雲香信。 kX+9U"` C  
Y#Q!mbp  
  乾隆甲申年間(西元1746年),江蘇省義徵縣有位叫李鬥的人,著了一本《揚州畫舫錄》,其中記有一份滿漢全席食單。 -)^vO*b 0  
#;~HoOK*#  
  滿漢全席可謂是中國極權主義引導下的飲食文化在幾千年的演練中結成的碩果,達到了人類在口福方面所能享用的高峰。2005年1月有客商在西安一擲萬金,出36.6萬去吃一酒店做的滿漢全席。其實那個所謂的滿漢全席當然不是真正的滿漢全席,因為有些東西如熊掌,猩唇,是不大可能得到了。由此可見,真正的滿漢全席該價值多少了。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银纸:20 | 操作人: yucci | 理由: 优秀文章
  • 顶端 Posted: 2007-05-18 21:12 | [楼 主]
    yucci
    级别: 强的不是人

    多谢发贴的人[6068]

     

    原来有甘多历史既
    顶端 Posted: 2007-05-19 06:06 | 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蓝调粤语 » 美食情报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