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釣,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這般景況,盡在不言中。
「寂寞」的情景,有如「秋」煞,不可用「春回大地」比之,又不得以「春風得意馬蹄疾」去附之。「寂寞」是心境的自然節奏,只好用「無言」以對。
「無言」的心境,便是靜境。在靜中,「主觀的我」引退,客觀的景物才呈現。那時,你不但見到物,還會物我交融。它們的輪廓按次第呈露,「月」是「彎」的,「院子」是「寬敞」的,「秋」是「一塵不染」的,「愁思」是綿延的、膠的,而且是深刻的「寂寞」縈繞心際,好像托形於園中梧桐樹間秋夜的景色。
西諺Speech is silver but silence is gold,言談固可貴,無言更上品。靜態好像把某些動的東西挽留了,「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李白)一個「愁」字就把昨日、今日、明日都串聯起來。而「愁」又由「秋」與「心」兩字會意組合而成,多有意思。
李叔同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離愁」延展到外物及大自然,「愁」的「面」廣闊了,但心境卻豁達開來。
在極度的被「聲浪」污染的現代環境,不單止在「低潮」的時候需要「無言的空間」,連「高潮」的時候,也要騰出「無聲勝有聲」的「純潔」的空間來。
有瑣聞一則,據說有個老外「黃大仙」,對自己的表現信心十足,卻難為了他的好友。一日,這「好人」又來他慣常的一套,表示「願效犬馬之勞。」(What can I do for you ?) 回應是:「一動不如一靜!」(The best service is no service from you please !)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此語殊非消極。「知己」之貴,在乎知意,表達貴乎含蓄。「執象而求,咫尺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