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小卒
级别: 普通人

[1693]

精华:
3
发帖: 5221
威望: 1 点
银纸: 34069 蚊
贡献值: 0 点
福气: 0 点
: 〖白社会〗
在线时间:1410(小时)
注册时间:2006-12-05
最后登录:2011-12-10
|
中华饮食文化演变史
0
中華飲食文化演變史 M|{NC`fa sk
AF6n 中華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既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傳統文化這個大系統中獨具特色和個性的一個分支。從50多萬年前北京人用火燒烤食物開始,中國人民就開始了飲食文化的演變歷史。 X}
g3[ rj4R/{h 石磨的普及 {kr14l*2 r\)bN4-g 從新石器時代直到殷商時期,對穀物的加工一直比較原始簡單。先民們透過碾盤、碾棒、杵臼等對穀物進行粗加工,難以提供大量去殼凈米。到了周代,石豈的出現,是穀物初加工方法的一次飛躍。石豈,即石磨。穀物的初加工,由以碾舂為主變為以磨為主。隨著石磨的普及,周人的飲食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 "b%FkD aK
3'u 肉類開始加工 #7/39zTK BO%'/2eV 與穀物加工相比,周代的肉類加工更為考究。而且,作為對肉類初加工的選割,與後期烹制具有同樣的重要性。尤其是周王室貴族在祭祀、宴會時所享用的各種肉類,其選割及烹制,由專設的官署“內饔”與“外饔”執掌。周人已完全懂得選擇無病、無特殊腥臊異味而又健壯的畜禽,並辨別畜禽各部位,然後施行宰割。在進食時,各式各樣的菜肴都有固定的位置,取食也按一定程式進行,這些都是由肉類所切割成不同形狀所決定的。 G&"O)$h t+{vbS0 八珍的出現 _KkP{g,Y xV=Tmu6l 周代“八珍”的出現,標誌著烹飪形成為一門重要的藝術,顯示了周人的精湛技藝和食飲的科學性。以炮豚為例,首先將小豬洗剝幹凈,腹中實棗,包以濕泥,烤幹,剝泥取出小豬,再以米粉糊遍涂豬身,用油炸透,切成片狀,配好作料,然後再置於小鼎內,把小鼎又放在大鑊鼎中,用文火連續燉三天三夜,起鍋後用醬醋調味食用。這一道菜先後採用了烤、炸、燉等三種烹飪方法,而工序竟多達十餘道。“八珍”開創了用多種烹飪方法製作菜肴的先例,後世令人眼花撩亂的各種菜肴,均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甚至在菜名上也襲用“八珍”,至今還有“八珍糕”、“八珍面”、“八寶粥”之類。 Kx?8HA[5 z%\&n0 四大菜係誕生 HV*;Yt &y(%d 7@/ 春秋戰國時期,各個民族的互相融合,在飲食文化上逐漸形成了南北兩大風味。在北方,古齊魯飲食文化歷史悠久,烹飪技術比較發達,形成了中國最早的地方風味菜——魯菜的雛形。 'S:$4j BfD& |
---|